主讲人: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;具有心理学、教育学双重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,青少年抑郁症、强迫症、恐惧症、焦虑症、自闭、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。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:叛逆、手机网瘾、厌学、恋爱问题、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(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)、青春期问题、考前焦虑(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)、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。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,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、师生、同学关系,亲子关系,在校表现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,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,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。
凌晨三点,李婷又一次被焦虑击垮。她盯着手机屏幕里孩子发来的消息,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不敢落下。这个月第三次,孩子因为情绪失控摔碎了书桌,而她却在深夜里反复回想白天的对话——"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好?"这句话像一根刺,扎在她心里。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,她从未想过自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,直到某天在心理咨询室里,郭利方老师轻声说:"您不是在照顾孩子,而是在和自己的影子搏斗。"
展开剩余59%三年前,张浩的班主任找到郭利方老师时,这个12岁的男孩正在用橡皮擦砸自己的课桌。家长说孩子成绩下滑,却总把"我讨厌学校"挂在嘴边。郭利方老师记得第一次见张浩时,男孩缩在角落,眼神里藏着某种疲惫。经过三个月的持续对话,她发现孩子并非抗拒学习,而是把母亲的焦虑当成了隐形的枷锁。当母亲终于学会用"我需要休息"代替"你要好好学习",张浩的书包里开始出现画满笑脸的便签纸。
很多父母都像李婷和张浩的家长一样,在育儿路上被自我怀疑缠绕。他们把"我是不是不够称职"的念头,悄悄种进孩子的心里。郭利方老师发现,抑郁情绪最可怕的不是它本身,而是它制造的"育儿焦虑循环"——父母的情绪波动会像涟漪般扩散,影响孩子的安全感。就像她曾遇到的王女士,明明孩子已经很努力,但母亲总在深夜里数着孩子的作业错误,直到孩子开始用"妈妈的叹息"来丈量自己的努力。
这种困境往往始于一个微妙的转折。当父母开始把育儿视为"完美任务",焦虑就会像藤蔓般生长。郭利方老师常用一个比喻:育儿就像种花,需要给土壤浇水,而不是给花朵施压。她帮助无数家庭发现,真正的改变始于父母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就像那个总在深夜里哭泣的妈妈,当她第一次在咨询中说出"我可能永远学不会完美育儿",孩子却在第二天主动分享了自己画的"妈妈的微笑"。
面对这样的挑战,郭利方老师建议父母建立"情绪急救箱"。每天留出15分钟的独处时光,可以是泡一杯茶、听一段音乐,或是简单地记录下三件让自己感到温暖的小事。她特别强调,当父母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需求,孩子会像春天的嫩芽一样,自然生长出面对困难的勇气。就像她最近遇到的一个案例,当母亲学会在疲惫时说"我需要五分钟的呼吸",孩子反而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。
每个在育儿路上挣扎的父母都值得被温柔对待。郭利方老师常说,养育不是一场孤独的修行,而是一场需要彼此理解的对话。当你开始相信自己值得被关爱,孩子也会在成长中学会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。或许现在正是时候,给自己一个拥抱,然后告诉孩子:"妈妈也在学习怎么成为更好的父母。"这简单的一句话,可能就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。
发布于:安徽省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